一、本章概览


二、核心内容解析

“主义主义”四格分析

  1. 场域之“1” (Ontology):该意识形态在存在论上预设了一个统一且具有潜在可真性的世界。这个世界的框架是单一的、整全的(“1”)。它相信真理是可能存在的,人类的知识活动原则上可以触及真实。然而,这个完美的世界图景总是被社会性因素所“污染”和“扭曲”,导致知识的“失真”。所以,其场域是一个完整的、但时刻面临失真风险的真理场域,它为社会学的介入(纠偏、批判)提供了永恒的舞台。

  2. 本体之“1” (Body):在其本体论层面,科学知识社会学本质上依然是一种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。它虽然激烈地批判“科学知识”的社会建构性(喻为“周仓”),但从未真正质疑知识背后存在一个坚实的、客观的物理实在(喻为“关公”)。它相信有一个“硬”的现实世界作为所有话语的基础。这种对底层实在的默认,使其批判始终停留在认识论层面,无法深入到存在论的根本变革,本质上共享了其批判对象的物理主义内核。

  3. 现象之“2” (Phenomenon):这是该意识形态的核心特征。在现象层面,主体的体验被构建为一种持续的二元对立。一方是声称客观中立的“一阶话语”,即科学话语;另一方是能洞察其背后社会偏见的“二阶话语”,即社会学话语。主体的主体性就体现在这种批判性对抗之中。这种分裂表现为强纲领(彻底的社会建构论)与弱纲领(社会影响论)的张力,主体永远处于揭露、批判和分析的位置,其存在感完全建立在这场永不结束的认识论战争之上。

  4. 目的之“1” (Purpose):尽管现象层面充满对抗,但其目的论最终导向的是一个稳定且不断重复的循环结构(“1”),即一种二阶循环。社会学通过批判科学来确立自身价值,而科学(尤其在弱纲领下)又需要社会学的“净化”来维持其合法性。二者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寄生关系。最终目的是维持这个“批判-修正”的大学话语体系的永恒运作,而非真正地颠覆或超越它。这是一种为了循环而循环的结构,确保了社会学家永远有“饭”吃。

其他核心知识点

强纲领 vs. 弱纲领

这两种纲领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内部在现象之“2”的对抗性上的两种不同烈度的体现。强纲领持彻底的社会建构论,认为一切科学知识,无论真伪,其内容都由社会因素决定,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被完全消解。它采取的是一种激进的、微观的分析姿态,旨在揭露任何科学话语内在的“原罪”。而弱纲领则相对温和,它承认社会、政治、经济等外部因素会“影响”或“扭曲”科学的发现过程,但并不否认科学本身有其内在的客观逻辑。它更倾向于宏观分析,试图为科学“扫清障碍”,扮演一个“净化者”的角色。

graph TD
    subgraph 科学知识社会学 SSK
        A(认识论立场) --> B(强纲领);
        A --> C(弱纲领);
    end

    subgraph 分析路径与结论
        B --> B1(微观分析: 揭露知识内在偏好);
        B1 --> B2(结论: 知识注定是社会建构的);
        C --> C1(宏观分析: 排除外部社会干扰);
        C1 --> C2(结论: 知识被迫失真但可被净化);
    end

举例阐释:讲稿中提到,若一个社会学家用强纲领去研究医药学,直接论证某项药物的研发完全是资本利益和学术偏好合谋的产物,这将直接颠覆整个学科的根基,得罪整个利益共同体。而用弱纲领则会说,药物研发大方向是好的,但受到了某些不良的商业赞助或政策压力的影响,导致了一些偏差,我们需要通过社会学监督来纠正它。

二阶话语与学科棋局

科学知识社会学通过将自身定位为一种“二阶话语”或“元话语”,来获得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权力地位。它不直接参与具体科学知识(一阶话语)的生产,而是分析和批判这些知识的生产过程、社会条件和内在偏见。这种策略使其仿佛成为了一位“棋手”,而其他所有学科,无论是科学、经济学还是法学,都成了棋盘上的“棋子”。这位“棋手”通过定义游戏规则(即“什么是合法的知识”),来掌握最终的裁决权和话语权威。

mindmap
  root((学科棋局))
    棋手
      二阶话语-社会学
      职能
        分析规则
        批判棋子
        定义合法性
    棋子
      一阶话语
        科学
        经济学
        法学
      状态
        被分析
        被定义

举例阐释:当物理学家说“我发现了宇宙的真理”,SSK的社会学家会回应:“你所谓的‘发现’,是在何种赞助下、使用了何种修辞、为了巩固哪个学术共同体的地位才被‘建构’为‘真理’的?定义的权力在我这里,而不在你那里。”

癔症化的大学话语

讲稿指出,1-1-2-1意识形态最终形成的是一种癔症化的大学话语。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,“癔症者的辞说”特征是不断地向主人(Master)发问、挑战,质疑其知识的完备性,以此来彰显自身。然而,癔症者本身的存在完全依赖于主人的存在,其目的并非要推翻主人,而是要迫使主人生产出新的知识来填补其欲望。SSK对科学的关系正是如此:它不断地质问、批判科学(主人),但它本身并不生产本体论层面的新知识,其全部的学术生命力都来自于对科学这个“主人”的寄生和挑战。

flowchart LR
    A(科学话语
主人) -- 生产知识 --> B((世界)); C(社会学话语
癔症者) -- 不断质疑/挑战 --> A; A -- 生产新知识以回应 --> C; C -- 依赖于主人的存在 --> A;

举例阐释:SSK对科学说:“你的理论有漏洞!不客观!” 科学被迫回应、修正或辩护。这个过程让SSK获得了学术声望。但如果科学真的不存在了,SSK也就失去了批判的对象,其自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这种“我恨你,但我不能没有你”的结构,就是典型的癔症化


三、关键观点提取


四、知识点问答

Q: 为何说“1-1-2-1”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虽然在现象(2)上充满对抗,其目的(1)却依然是循环和维稳?

A: 因为它的对抗性(现象之“2”)完全发生在认识论层面,而非存在论层面。它通过批判科学话语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,但其自身的存在价值恰恰依赖于被批判对象的持续存在。如果它彻底颠覆了科学,它自身也就失去了意义。因此,其最终目的论(目的之“1”)并非革命,而是建立一个社会学科学相互依存、相互定义的二阶循环体系,从而维持这种批判关系本身的稳定和永续。

Q: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“强纲领”和“弱纲领”如何具体体现其意识形态编码中的“2”?

A: 数字“2”代表二元对立和外部冲突。强纲领弱纲领正是这一核心冲突的两种策略表达。强纲领将社会与科学视为彻底的对立面,认为社会性是科学知识的唯一决定因素,这是一种激进的、你死我活的对抗。弱纲领则将对立关系描绘为外部干扰(社会)与纯粹内核(科学)的冲突,是一种可调和的对抗。两者都将世界的体验构建为“社会学批判”与“科学宣称”之间的战斗,这正是现象之“2”的体现。

Q: 讲稿中“骂周仓算啥”的比喻,揭示了科学知识社会学怎样的根本局限?

A: 这个比喻极其精妙。在比喻中,“关公”代表着科学实在论所信奉的、不容置疑的客观真理物理实在本体论之“1”)。“周仓”则代表着围绕这个真理形成的具体的“科学话语”或知识体系。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全部火力都集中在批判“周仓”(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、有偏见的),却从不敢质疑“关公”(客观真理本身)的存在。这揭示了其根本局限:它所有的批判都停留在认识论层面,而对本体论基础采取了默认和回避的态度,因此其批判是“不彻底”的。


五、知识延伸


双链关联总结